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控制吃糖频率比控制吃糖量更关键
原标题: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控制吃糖频率比控制吃糖量更关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专家提醒——(引题)
“小口腔”有“大文章”(呵护幼苗成长)(主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王美华
俗话说:“牙不好,疾病满身跑。”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儿童时期的口腔健康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生长发育,还对其一生的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儿童青少年有哪些常见的口腔健康问题?应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牙齿?北京口腔医学会科普部部长、主任医师刘敏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解读“小口腔”里的“大文章”。
近日,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的医务工作者来到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为当地居民普及口腔保健知识并进行义诊服务。图为7月8日,徐汇区牙病防治所医生周曼莉在教小朋友如何正确刷牙。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保护孩子口腔健康从备孕开始
“我家孩子从小认真刷牙,也很少吃糖,怎么牙齿还是那么糟?”“保护孩子的口腔健康,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家长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很多人说口腔保健要从孕期抓起,因为宝宝的乳牙在妈妈怀孕期就开始发育形成了。其实,我们建议妇女在怀孕前就做好口腔的自我保健,因为孕妈妈的口腔健康与其自身以及胎儿的健康都密切相关。”刘敏介绍,有研究发现,患牙周病的孕妇出现早产和生出低体重新生儿的风险增加;如果孕妈妈口腔内有多颗未经治疗的龋齿,在孕期可能发生牙疼又不便治疗的情况,在宝宝出生后,致龋细菌可能通过母子亲密接触传给宝宝,增加宝宝的患龋风险,“与婴幼儿密切接触的监护人,包括孩子的爸爸、奶奶、姥姥等,都可能把口腔中的致龋细菌传给婴幼儿,建议都要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育龄期夫妇在备孕时更要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做到不带牙病怀孕,给孩子的口腔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提出,开展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服务,将口腔健康知识作为婚前体检、孕产妇健康管理和孕妇学校课程重点内容。
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从女性怀孕的胎儿期(270天),到孩子出生后两岁(730天)这一阶段,这1000天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刘敏表示, 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非常有意义,婴幼儿的乳牙从发育到萌出基本都在此期间。
“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列:乳牙列和恒牙列。乳牙列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上、下颌各10颗。”刘敏介绍,新生儿刚出生时没有牙齿,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基本萌出完毕。到了6岁,孩子开始长出恒牙替换乳牙,恒牙一共有28—32颗,约在12岁左右时完成全部替换。
孩子7岁前需由父母帮忙刷牙
对于孩子而言,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洁口腔?
“宝宝还没有长牙时,就可以开始清洁口腔了,最晚从长牙后开始刷牙。”刘敏介绍,在长牙前后,牙龈会有肿胀、发痒等不适,宝宝可能有哭闹不安、流口水等,家长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蘸些凉白开擦拭牙龈来缓解宝宝的不适,让宝宝逐渐适应清洁口腔,为长牙后养成刷牙的习惯打好基础。
“从预防龋齿的角度出发,宝宝下面两颗乳牙露头后,就可以开始刷牙了。”刘敏建议,家长要尽快过渡到用正常牙刷给宝宝刷牙,普通刷毛的牙刷清洁效果最好、使用最方便。3岁前,宝宝还不会漱口,每次刷牙用大米粒大小的牙膏;随着牙齿萌出的增多,牙缝逐渐变小,建议使用牙线来清洁邻面的菌斑软垢。3岁后,宝宝会漱口了,推荐使用黄豆粒大小的牙膏来刷牙。7岁以下的孩子自己不能独立把牙齿刷干净,父母要坚持每天早晚2次帮助儿童清洁口腔,睡前1次尤为重要。口腔清洁包括刷牙和用牙线,注意要面面俱到,不能有遗漏。同时,推荐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孩子7岁以后,一般能自己提供基本的口腔卫生保健(刷牙和使用牙线),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定期检查牙齿是否清洁到位。此外,父母还要定期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口腔检查,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控制吃糖频率比控制吃糖量更关键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未经治疗的龋洞不会自行愈合,如果不进行干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为什么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的患龋增加往往和经济相关,很多国家都有这种经验——经济发展好了,国民吃的食物精细化程度提高了,细的、软的、含糖的食物摄入增加了,患龋情况也就逐渐增多。”刘敏强调,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尤其在孩子1—2岁时,要注意科学喂养。
“如果宝宝1岁后含奶瓶入睡(包括母乳和配方奶),龋齿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宝宝1岁后吃夜奶(包括母乳和配方奶),也几乎等同于得龋齿。”刘敏说,龋病是口腔中的致龋菌分解糖分产酸、腐蚀牙齿的结果,宝宝的龋齿也一样:奶中的糖分被致龋菌发酵产酸,乳牙长期浸泡在这种酸性环境中,牙体组织容易遭到破坏,形成龋齿。含奶睡觉和夜间频繁吃母乳是发生乳牙龋最主要的原因,1周岁后的宝宝不建议再喝夜奶;1岁以后的宝宝,除喝奶外,会逐步尝试少盐、少糖、少刺激、淡口味的辅食,宝宝不会漱口,喝完奶或吃完辅食后可以给宝宝喝几口温白开水,可以达到简单清洁口腔的目的。此外,温白开水也应是宝宝的日常饮用水,不要添加蔬菜汁、维生素、钙片等,如果需要补充上述营养,应在短时间内喝完,不应作为日常饮水。
既然糖是引起龋齿的主要原因,为预防龋齿,是否应该严格控制孩子对糖的摄入?
“一味地强调控糖并不科学。”刘敏强调,控制吃糖频率比控制吃糖量更为关键,想给宝宝吃糕点或零食时,可以适量随餐吃,但要尽量避免两餐之间摄入零食。想给宝宝喝鲜榨果汁、蜂蜜水等含糖的饮料时,可以改用杯子或碗和勺子喝。进食后记得刷牙或漱口,以减少糖分在牙齿表面停留的时间。
做好自我保健是预防龋齿的根本
有人认为“乳牙坏了不用治,反正迟早要换掉”,这个观点对吗?
“当然不对。乳牙坏了影响孩子的咀嚼、发音,引发的炎症和疼痛是现实的。乳牙如果坏得严重,恒牙的发育也会受影响。”刘敏说,乳牙是恒牙发育的指南针,每颗乳牙下面都有一颗正在发育的恒牙胚,乳牙坏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有可能影响下面的恒牙胚胎和以后的恒牙健康;如果乳牙因为严重龋坏而过早拔除了,可能导致以后恒牙萌出的空隙不够而长出参差不齐的牙齿。
“恒牙列中最早萌出的牙齿是第一恒磨牙,它在乳牙列的最后面,是一个大牙,上下左右各一颗,共4颗。由于它常在孩子6岁左右萌出,所以又叫‘六龄牙’。”刘敏说,第一恒磨牙特别重要,而且容易龋坏,还被很多家长误认为是乳牙,必须重点保护,第一恒磨牙有一个专属的防护措施——窝沟封闭。
“当我们张开嘴,能看到后边大牙的咬合面(咀嚼食物的一面)是凹凸不平的,凹陷的部位就叫窝沟。有些孩子的窝沟比较深,食物和细菌嵌塞进去,家长很难用牙刷清洁到位,蛀牙很容易从这些缝隙开始,医学上称这种龋为窝沟龋。”刘敏说,窝沟封闭是国际上成熟的预防第一恒磨牙龋坏的适宜技术,也是中国儿童口腔公共卫生项目的主要干预措施。它是指把材料涂布于牙齿的窝沟点隙,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屏障,把牙齿的沟裂点隙填平,这样一方面食物残渣不容易滞留在牙齿表面,另一方面口腔清洁变得更容易。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窝沟封闭。专家介绍,孩子患龋风险高,窝沟深、不容易清洁,就需要进行窝沟封闭。如果窝沟浅,孩子患龋风险低,就不需要封闭。如果第一恒磨牙已经龋坏,需要补牙,也不能封闭。除了窝沟封闭,为适龄儿童进行牙齿涂氟也是常见的预防龋齿的做法。
“窝沟封闭和涂氟只是防龋的方式之一。”刘敏强调,做好自我保健才是预防龋齿的根本——少吃零食、吃健康的食物、进食后充分漱口、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有效刷牙、使用牙线,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才能保护好口腔健康。